49歲的高玉華是戰略支援部隊某大隊一級軍士長。當兵32年,他數次參與重要設備設施保養,精通50餘種裝備操作與維修,常常是接到命令就一頭鑽進深山,再下山已換了季節。
“作為軍人,機械設備就是手中的武器,我要保證它們一直處於良好運行狀態。”32年來,高玉華始終抱著這樣的堅定信念,經他手“重煥生機”的設備不計其數。日子久了,高玉華細致掌握了部隊配發各型設備的操作方法和維修要領,從整台設備的構造、原理到每個零件的形狀、技術參數,都了如指掌。
“高班長會一手耳聽判障的絕招!”排長曹長樂說,她曾親眼看到高玉華把改錐抵在油機上,耳朵緊貼著改錐柄,一會兒便找出了故障點。
但在高玉華看來,耳聽判障隻是一種手段。“通過聲音發出的具體部位判斷故障並不難,隻要用心都能做到,迅速把東西修好才叫高。”
近年來,部隊機械設備加速更新換代,對維修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“兵齡越長,壓力越大”或許不僅是高玉華一個人的心聲。他邁過的其中一道難關,是機械自動化。除了掌握機械基礎,還要了解信息技術、計算機科學等知識。
高玉華不懂英文,就在鍵盤上貼滿中文標簽。休假在家練習鍵入時,妻子楊軍華笑他手笨:“那手就像鐵耙子,一根指頭下去摁到兩個鍵。”由於長期從事修理作業,高玉華的手指彎曲、指關節腫大。他搬得動上百斤的重型機械配件,卻難以準確地敲擊鍵盤。但他拿出了連接電路一樣的耐心,不停地練,直到能盲打。
2012年,在某單裝終端標準化大比武中,40歲的高玉華迎戰20多歲的戰士們,拿下軍事體能、重裝拆卸等多個課目第一名,剩下最難的一個課目,就是他為之晝夜備戰的自動化控製,而對手是一名直招入伍的大學生士官。賽前,高玉華白天跟著地方技校的老師學編程,晚上對著電腦練到後半夜,遇有琢磨不通的理論拿起電話找人請教,碎片時間捧著本子記快捷鍵。最終,高玉華以微弱優勢取勝,第一次證明了自己的機械自動化控製水平。
那年,高玉華捧回了比武第一名的證書,還有一枚二等功章。後來,這枚章也上了連隊榮譽牆:高玉華,被評為“全軍愛軍精武標兵”,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2次,榮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7次……
在軍人職業生涯的下半場,高玉華的崗位角色由操作手轉向教練員,先後10餘次被聘為全軍各類專業培訓教頭,培養出的500多名技術尖子遍布基層連隊。
為更好地發揮“兵教頭”示範效應,戰區級單位特批設立“高玉華訓練室”,作為專業教學、職業鑒定考核等場地。訓練室內,常用的修理工具、零配件被高玉華碼得整整齊齊。
“我在部隊學到了技術,隻要部隊需要,我就鐵心跟著部隊幹。”去年,服現役滿30年的高玉華遞交了延期服役申請書,想繼續為部隊人才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來源:新華社